他或徒步,或騎自行車,在路上耗時近8年,歷盡艱辛;
他先后到達40多個國家,會見20多個國家的元首、名人,擁有全球30個首腦簽名,享譽全球;
他被澳洲土著人當作俘虜,被綁樹上,長矛對胸;
他曾印度西行穿越沙漠,路遇強盜,險象環生;
他就是世界徒步環球旅行第一人-潘德明
潘德明(1908—1976),又名文希。浙江省湖州市人,祖籍上海南匯。曾就讀于上海南洋高級商校。潘德明從小愛體育活動,七八歲開始,常環湖州城長跑,爬山登高,并閱讀有關世界地理和各種有關旅行的書籍。
1930年夏,潘德明持“雪‘東亞病夫’恥”“以謀世界上之榮光”的信念,隨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從上海出發,去國外旅游。步行團一行8人,經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出國境到安南(今越南)。從海陽、河內南下,到達清化時,只剩潘德明一人。潘德明決定只身進行環游世界。他購了一輛自行車,或騎車,或步行,經柬埔寨、暹羅(今泰國),過馬來西亞、新加坡,歷盡艱辛,先后到達印度、伊拉克、敘利亞、埃及、意大利、法國、英國、美國、古巴、巴拿馬、新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40多個國家,歷時8年,于1937年7月返回上海。
潘德明的壯舉轟動了整個地球,以他的行為角度,令世界認識了中國人。他是中國的名片!
人類歷史上,首次完成環繞地球一周的,當推16世紀的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但用雙腳和自行車完成這一壯舉的世界第一人,則是中國的潘德明。他在世界上開辟了徒步環球旅行、探險的先河。
“以世界為我之大學校,以天然與人事為我之教科書,以耳聞目見直接接觸為我之讀書方法,以風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為我之獎勵金。德明堅決地一往無前,表現我中國國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國是向前的,以謀世界上之榮光。”
潘德明帶著這樣的豪情壯志和愛國情懷開啟了自己的環球徒步旅行。
東南亞,潘德明第一步從越南西貢經柬埔寨來到了泰國,又過馬來西亞,渡海到達新加坡。新加坡華僑巨商胡文虎是第一個在《名人留墨集》上題詞的人。他的題詞是:“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著你腳車(自行車)的輪跡。
南亞,之后他又來到了印度,見到了當時的泰戈爾和圣雄甘地。圣雄甘地送給潘德明一面親手用粗麻布織成的印度國旗和一張簽名照,他還流著淚對潘德明說:“中印兩國山水相鄰,又都是人口眾多、飽受列強欺負的國家,這一方面是由于近代政治的腐敗,一方面是由于經濟的落后,希望我們兩國迅速地自強起來。”
歐洲,1933年六月底,潘德明從亞歷山大港乘船渡過地中海,開始了歐洲之旅。希臘首相維尼各羅斯在接見潘德明時這么說:“我從你身上看到了東方古國的覺醒。”
1933年7月,潘德明來到巴黎。法國總統萊伯朗、總理達拉第和外長接見了潘德明。巴黎各報競相報道潘德明抵達巴黎的消息。萊伯朗說:“潘德明先生,對于你的壯舉,我想用法國之雄拿破侖的一句話奉送:中國是一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當他醒來時,全世界都會震動。”
之后到了德國,見到了當時名震一時的希特勒,當時希特勒聽說中國有一個這么執著、毅力的人,很想見一見他,于是希特勒和潘德明兩人在一起笑談交流,等到潘德明起身離開的時候,希特勒說了一句話:我從來就沒有小瞧過中國,你們以后會幸福的。
潘德明拜見了英國首相麥克唐納,他深有感觸地對中國旅行家說:“我們英國有句諺語,‘經歷是智慧之母’,世界像一部百科全書,不外出旅行,就像只讀了那部書的一章一節。”
歐洲濃厚的歷史文化,深深地感染了潘德明。但這時歐洲正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他“工業救國”的理想破滅了。
美國,在英國華僑的支持下,潘德明乘船于1934年1月到達美國紐約。然后去加拿大的渥太華,繞了一圈后又返回美國。在美國華盛頓,羅斯福總統接見了潘德明,并贈送他一枚金牌。羅斯福對潘德明說:“這是美國人民贈送給你的,你應該享有榮譽,榮譽永遠屬于有奮斗精神的人。旅行家先生,希望你在今后的旅途中再勇敢些。”美國是潘德明在世界環行中停留最久的一個國家。在近一年里,他前往密西西比河、內華達山脈等不同地區,深入了解了美國。
潘德明在紐約帝國大廈樓頂留影
在底特律,福特汽車公司的講解員送給他一個小紙盒,里面裝著石英石、鐵礦砂等12種生產汽車的原料。這12種原料中國各地儲藏豐富。
這件事促使潘德明想趕快回到祖國,要為祖國發掘珍貴的礦產。為盡快趕回祖國,潘德明第一次搭飛機到了古巴,然后經巴拿馬、過舊金山,開始橫渡太平洋。到夏威夷檀香山后,換船繼續西行,經斐濟群島,終于遠行到達澳洲新西蘭的奧克蘭、悉尼,逗留了一段時間后,乘船到了印度尼西亞。潘德明最初的計劃是訪印尼后去日本,從日本返國。但“日人侵占我東北三省……殺我同胞,亡我中華,變本加厲。所以我改變計劃,直接北上“
渡海經新加坡來到馬來亞,穿過其中部山高林密、人跡罕至的地帶,到達泰國,由泰國入緬甸至云南,1937年7月6日返回上海。
近8年的環球之行,其艱難困苦的程度是可以想象的。
1931年4月,潘德明從印度西行穿越沙漠,路遇強盜,經央求才留下了《名人留墨集》和羅盤。
1935年,在澳洲一個荒僻的山坳處,旅行家成了土著人的俘虜,他被綁樹上,長矛對胸。大難臨頭時,他急中生智用新學的毛利語說明自己的身份。長老懂得毛利語,頃刻間敵人變為朋友,俘虜成了上賓。主人請他喝蜂蜜酒,吃蠐螬羹和烤蜥蜴,蠐螬是一種毛毛蟲,蜥蜴就是四腳蛇。不能辜負主人的盛情,礙于禮數,只得囫圇吞下。第二天長老派了手持長矛、弓箭的武士,護送他通過隘口,免得受其他部落的打劫。
潘德明在南太平洋島國與當地人合影
但另一方面,潘德明也得到了周游世界的巨大收獲:他飽覽了沿途各國的奇情勝景,領略到不同民族異彩紛呈的歷史文化,受到了各國人民、尤其是海外華僑的熱烈歡迎,并且還獲得了許多國家名人政要的禮遇。
近些年來,受潘德明精神感召,我國出現了許多徒步行走,挑戰自我的勇敢者。他們行走戈壁,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磨礪蒼茫大地。在絕境中發現全新的自己,涅槃重生。正如馬云先生所說“大家都不敢去走,但是敢走的人就走出了絲綢之路”正是這種敢為人先、不畏艱險、勇于挑戰的精神,讓一些人在不經意間就書寫了自己的人生傳奇。
向潘德明先生致敬!
向勇于挑戰自我,勇于冒險的戈壁行者們致敬!
你們就是那群能夠影響世界改變世界的人!
END
同行者
社群服務平臺
活動全程監理
社群運營咨詢
社群運營管理工具
長按二維碼關注同行者賽事服務號